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重阳节主题

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重阳节主题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赏菊品糕、遍插茱萸、赋诗饮酒。现代社会,人们赋予重阳节新的内涵,那就是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两千多年来,重阳节早已不是简单的自然时令,它更多讲述的是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九九”寓意深刻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又为什么称为“重阳”?从现存的文献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九”在古数中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而且秋季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九九重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中就已经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专家认为,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由于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对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丰收祭天。如《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如今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依稀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登高、赏菊、插茱萸成为主题

  乌丙安教授认为,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西汉《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 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到三国,魏文帝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而赏菊、饮酒的习俗,也因为当时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更为后世所熟知。

  重阳节到了唐代才被定为正式节日,成为法定的“三令节”之一,朝廷还加以赏赐,成为名副其实的带薪“官休”之日,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至此,在节俗的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神秘观念及民俗因素,逐渐确定了其主题,那就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被赋予敬老新内涵

  虽然重阳节在古代便有祈寿的主题,但是与老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乌丙安教授说,因为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节日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中国人敬老有着悠久的传统,这是中国农业社会所决定的。早期社会普遍认为老人是财富,因为农业社会需要他们的指导,老人一向受到尊重。这样的敬老传统应该弘扬。重阳节应该强调这一点。”民俗学家萧放表示。

  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直至今天,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初九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60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这一天,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

  今天许多人把重阳节称为中国的“老人节”,各地都会在这一天组织老人登山秋游,强身健体。不过,民俗专家也表示,不要觉得重阳节只是老人的节日。“尤其是现代都市年轻人,缺乏与自然的亲近,更应该趁重阳节天高气爽,出去走走,开阔心胸。”复旦大学中文系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在重阳节这一天,民俗专家建议人们应该回归历史上丰富的节日形态,挖掘更丰富的节日形态,尤其是其中高雅的文化传统与内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