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游子情系家乡人 不远千里慷慨解囊修族谱

游子情系家乡人 不远千里慷慨解囊修族谱
  

     一本族谱讲述着一个家族的历史,一本族谱讲述着一个家族的故事。从古至今,已经没有什么物件能够像族谱一样记录着我们的家族变迁。在一个名字叫做颍州区王店镇余庄村里,这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全村余姓族人同聚一起,共同庆祝修谱成功,并为各家颁发族谱。
 “修族谱,更是修家乡情、父老情、同宗情”
      说这话的是王店镇余庄的余道水先生,现在中年的他,在北京经营一家酒店,每隔一两年他都会回老家看看,看看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看看久违的家乡亲人。余龙,电影院《颍河岸畔的春天》制作人,事业有成之后,他曾边疆多年关注村中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儿童……虽然在外发展,可他们却情系家乡,情系族人。现在余庄村里的那条平坦的水泥路,就是他们集体捐款、共同铺平的爱心之路。
    老乡聚会上,听说家乡要修族谱时,在外经商的十几位商人纷纷慷慨解囊,他们一致表示:“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断了根,都要记着这片土地。”
    在外游子提议修族谱的热情,得到村里多位长辈的回应,他们自愿加入修族谱的行列,成立了族谱编修委员会。可是村里有关余氏族谱的资料却一片空白。为使余氏家族在发展壮大中有史可鉴,给子孙后代留下文字记载,编修委员会成员从2010年开始策划,经过摸底调查、收集资料、走访长者、行文编纂,历经两年时间,于今年定稿,并印刷成书。
    在编修族谱过程中,村民发现,余庄虽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余氏后裔却遍及全国各地,有的甚至扎根海外。村民余勇告诉记者,他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多年,自从父亲去世后,他忽然觉得自己一下子没了家。但自从看到编纂的族谱,他似乎一下子又寻到了根。
修族谱,领族谱,一个乡村的寻根仪式
    颁发族谱的那天,在外经商的游子将生意交给员工,奔波几千里纷纷赶回家乡。平时寂静的小村庄,一下子沸腾起来。
    每个人出门前特意打扮了一下,胸前戴上了红花。祭祖的舞台前人头攒动,祭祖仪式开始后,大家先恭恭敬敬地向祖宗鞠躬行礼,然后从村中长者手中接过族谱。手拿着余氏族谱,他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每个人都欣喜不已,感慨万端。“我要把族谱带回家,给孩子们看看,让他们了解一下自己的辈分和姓氏来历。”
    领完族谱后,大家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倾诉衷肠。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有说不完的话,年轻人以茶代酒,诉说家族轶事。
    在颁发族谱的庆典上,有许多游子都进行了捐款,这些善款用来资助村里的贫困家庭,供五保户养老,供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参与修家谱的余龙说:“修订族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族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在外创业的游子与家乡紧紧连在一起。这使得我们更加团结。”
    是啊,一本族谱将所有族人联系在一起,一本族谱让族人的凝聚力更加强大,一本族谱也让后人知道前人的努力与兢兢业业。修族谱活动,也将在余氏家族中代代相传,将前辈人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