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毛氏族谱》显示:杨开慧非原配 贺子珍为再娶

《毛氏族谱》显示:杨开慧非原配 贺子珍为再娶
  
   对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
   毛泽东的上述表白,是他1936年7月在回答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提问时所说的一段话。这也是毛泽东最早向外界披露自己的第一次婚姻。后来,美国著名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1985年在《长征秘闻》一书中也作了这样的描述:“毛十五岁时,他父亲曾强迫他与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女子结婚。他出于礼仪参加了婚礼,但拒绝与她接触。由于这桩不圆满的婚事,这个女子的名字始终没有透露过。”
   其实早在1911年,由毛鸿宾、毛湘胜等纂修的《(湘潭)中湘韶山毛氏三修族谱》卷十三中就记载了毛泽东第一次婚配的情况:
   “泽东,字咏芝,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十一月十九日辰时生,配罗氏,光绪十五年(乙丑、1889)九月二十六日丑时生,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二寅时卒。”
   根据族谱推算和当地老人介绍,毛泽东的元配夫人罗氏,生于公元1889年10月20日,大毛泽东四岁零两个月又二十六天,她十八岁嫁到毛家,病逝于1910年2月11日,年仅二十一岁。
   毛、罗两家本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据老人们介绍,罗氏的祖母是毛泽东祖父毛翼臣的亲妹妹,也就是毛泽东的姑祖母。把罗氏嫁给毛泽东,是旧社会习惯的表兄妹开亲。旧时农村也把这一习惯赞誉为“亲上加亲”。
   毛顺生对自己为儿子找的媳妇比较满意。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拴住毛泽东那颗向往新生事物的心,使他一门心思在田间劳作,又可以为家里增加一个好劳动力。当时,罗氏年方十八,身高体壮,田里活、针线活,样样能干,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罗家对毛家这门亲事也比较中意。
   于是,毛顺生和罗家父母一手包办了这桩婚事,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完成了结婚的所有手续,热闹非凡地把罗氏迎娶到了毛家。
   毛、罗的婚姻,完全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这对于年仅十四岁而又少年大志的毛泽东来说,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所以,他常常为此闷闷不乐。但碍于传统习惯,也为了顾及父母及亲友的面子,毛泽东只得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
   尽管如此,少年毛泽东仍然以各种方式反抗着父母的包办婚姻。虽然成了亲,拜了天地,但他始终不承认这桩婚事,很少同罗氏交谈,拒绝与其圆房。白天,他一直待在田间劳动,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回家,即便回了家也很少与罗氏讲话,如同路人一般。晚上,他帮父亲记完账后,就立即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上屋侧房,点亮那盏古老的桐油灯,在暗淡的灯光下苦读,任凭父母怎么劝说,也不与罗氏同住一间房。
   1910年,毛泽东通过亲戚朋友帮忙劝说,终于感动了父亲,允许他继续读书。这样,毛泽东第一次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毛泽东这次之所以如此坚决地要求离开韶山到外地读书,除了读书求知外,当然也是为了躲避由父母包办的婚姻。
   对这桩婚姻,罗氏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自己是明媒正娶到毛家的,是毛家的长媳,已得到毛家大人和亲戚朋友的认可,不管你毛泽东承不承认,满不满意,我反正“生是毛家人,死是毛家鬼”。就这样,罗氏在毛家默默地忍受着婚后寂寞孤独的生活,一直到毛泽东离开韶山去东山学堂读书的第二年,即1910年2月,终因长期郁郁不乐而又患细菌性痢疾不幸病逝。
   毛泽东虽然不承认这桩婚事,而且罗氏也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毛、罗两家却仍然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大革命失败后,罗氏家族曾为掩护和照顾毛泽东在韶山的亲属尽心尽力。韶山毛氏族人也没有忘记罗氏。在《韶山毛氏四修族谱》中,明确把罗氏列为元配,把杨开慧列为“继配”,而贺子珍则是“再娶”。同时,族人考虑到罗氏没有后嗣,特将毛泽东与杨开慧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毛远智(即毛岸龙)作为罗氏的儿子。
   毛泽东也没有忘记罗氏的亲属。1950年,新中国刚建立,毛泽东就派大儿子回乡省亲,看望离别多年的父老乡亲。他特别嘱咐儿子要去看望家住韶山杨林的罗氏的哥哥罗石泉,并给罗石泉带去五百万元(旧币)和军大衣、茶叶、脸盆等物。毛岸英回北京后,毛泽东又专门问及罗家的情况。当得知罗家的家境不佳后,又要秘书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五百万元(旧币)给罗家寄去,亲情、乡情溢于言表。当时,年事已高的罗石泉老人写信给毛泽东,想到北京看看。毛泽东收到信后,欣然应允,回信说:“石泉兄,信收悉,很想念你,承蒙关注,甚为感谢!”不久,罗石泉就携毛泽东的回信到了北京,与毛泽东畅叙旧情。 
    本文摘自:《名人传记》2012年第7期,作者:唐春元,原题:《毛泽东难忘的“第一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