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弓姓外来 庹姓可能来自古蜀

弓姓外来 庹姓可能来自古蜀
  

  上周六,华西都市报在“四川百家姓”系列报道的开篇中,以“黑、虎、巨、莽、盘、辜、开、天”八大姓氏,讲述了四川稀有姓氏的故事。报道刊发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一些稀有姓氏的读者向华西都市报分享了其家族姓氏的稀有故事。今天,本报再为读者讲述“弓、庹(tu)”这两个稀有姓氏的故事。
弓姓北方姓氏入川 成为望族
  弓姓,不是四川的常见姓氏,其发源源头集中在北方。在四川青川县孔溪乡弓家河村,却有着弓姓在秦岭以南为数不多的地望(有望族的地方)。
  弓姓人是如何进入四川的?华西都市报对“四川百家姓”进行报道后,彭州读者弓明虞先生提供了一份《弓氏族谱》的残本,试图解开弓氏家族与四川的渊源。
弓姓姓氏源头
  弓姓的姓氏源头大约有二,第一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万姓统谱》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公孙婴齐,曾随鲁成公伐宋、郑二国立功。婴齐字叔弓,其支孙以祖父的字“弓”为氏,形成了弓姓。一部分弓姓人,将公孙婴齐视为本氏得姓始祖。
  弓还可能是以官职名称为姓。相传黄帝有个儿子挥,因制造弧弓(即弓箭),被封于张地,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后来,主管制造弓弩的官叫弓正,其子孙后代以弓为姓,称弓氏或以“弓正”为氏。
  古代,弓的配给有着严格的礼制规范,不同的阶级等级的人,根据不同的用途要使用不同的弓,其中的礼规不得逾越。例如,典籍《周礼》列举有六弓:“王弓、弧弓以射甲革甚质;夹弓、庾弓以射干侯鸟兽;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
  弓人,指那些制作弓箭及其配套设施的技师,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官职,在古代是可以“明贵贱,分阶级”的重要职业,曾受到很高的礼遇。
弓姓入川之谜
  依据大部分史料记载,弓姓的郡望在太原。陕西省武功县是距离四川最近的一处弓姓地望,在关中地区。今年清明前后,弓姓郑州弓寨村弓氏家庙进行了大型的祭祖活动,祭祖的代表大多来自太原、郑州及山东等地。
  郑州弓姓人口有2万人左右,几乎占了全国弓姓总人口的10%。除陕西武功县外,弓姓的这些地望距四川都有数千里之遥,四川的弓姓和陕西的弓姓是否有血脉上的渊源?在找到证据前,这一切似乎都只是猜想。
  华西都市报读者弓明虞向华西都市报提供了一份弓氏在四川的族谱残本,弓氏进入四川之谜有了破解的希望。
弓姓故事儿时记忆 破解入川之谜
  两天前,华西都市报记者在彭州市团结街见到了弓明虞。他今年79岁,出生在彭州市。其父弓怀远曾在南街上段开过卷烟铺,售卖叶烟和卷烟。由于父亲性格内向,很少同弓明虞讲家族故事,长大后的弓明虞察觉到了自己的姓氏与周围人的与众不同,是个十分稀有的姓氏。一份记忆
  在弓明虞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清明节,母亲在祭祖时,同时烧了一本写着祖辈名字的册子,“我怀疑那个就是家谱。”弓明虞说,这个记忆一直牢记在心。他坚持认为,四川的弓姓是有史可查的。
  2012年,弓明虞着手编写家谱。由于资料不齐全,他便猜测,清代大批移民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来到四川,弓姓第一人可能是这个时期来到了四川,但缺乏证据。据记者掌握的资料表明,明代就已经有弓姓人在四川北部定居,弓明虞的这个猜测显然存在误区。弓明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些年,他一直在寻找着家谱的残本。
  弓明虞尽力地在脑海中搜寻儿时的记忆,父母似乎在他儿时提到过一个叫“弓家酱园”的名字,是彭州一个老字号酱油铺,这个记忆会成为四川弓氏族源的新证据吗?一份考证
  经过长期走访,弓明虞得知,老弓家酱油铺的老掌柜名叫弓威远。弓威远在清乾隆年间,在彭州市隆丰场上开办了酿造作坊。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扩大规模,弓威远又在县城大南街中段开办了酱园,被当地人称为“弓家酱园”。“弓家酱园”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弓明虞的祖辈也得到了“弓家酱园”的一些股份。
  或许,弓家入川的秘密,就在隆丰镇,这使得弓家入川的时间至少提前到了清代。只要能找到弓威远的祖先,弓氏入川的秘密就有可能被解开。
  “酱园开在隆丰镇,所以我决定去那里走访一下。”弓明虞在隆丰镇太尉村找到了弓姓村民弓永长。弓永长说,在自家堆杂物的地方似乎有弓明虞描述的族谱,这让弓明虞喜出望外。当弓明虞拿到这本线装的族谱残本时,由于时代久远,保存不当,纸张已经泛黄易碎,“稍微用力,纸都变成粉末了。”
  为将族谱复原,弓明虞花费了20多个晚上,伏案将族谱仔细拼接好,黏贴在一本册子上。直到现在,这本残破的《弓氏族谱》仍是弓明虞最爱惜的东西。
  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这本《弓氏族谱》纸张已发黄,有的内容已经遗失,但娟秀的毛笔字迹仍清晰可见。翻开族谱,上书“始祖弓銮墓立平武县桥庄弓家林”。弓明虞所说的弓氏氏族似乎已有案可查,只要通过“弓家酱园”老板弓威远的名字逆推,就能大约知道始祖弓銮入川的年代。一次寻源
  通过对家谱的研究,弓明虞认为弓銮的祖籍在陕西蓝田。弓銮率家人入川后,首先在龙安府的平武县定居,后逝于此。弓銮在龙安府平武县仅有一子弓之彬,弓之彬有4个儿子,其中3个儿子均留在平武生活,经过数代人的繁衍与发展,平武县的弓氏后裔,应该是四川弓姓人士分布较多,也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目前,四川已知的弓氏聚居区青川县孔溪乡弓家河村距平武距离非常近,这似乎也印证着弓明虞的猜想。
  除在平武生活的弓氏后人外,弓銮的孙子弓政禄举家移居彭县隆丰,且几乎全部聚居在一起。隆丰镇有个“弓家林”,就是因为那里居住的人士几乎全是弓姓人家,时间长了,人们就把那个地方称作“弓家林”。
  《弓氏族谱》记载,弓政禄的儿子正是弓威远,族谱将弓家入川的猜想终于连接了起来。从弓威远所处的乾隆年间逆推,他的曾祖父弓銮入川的时间应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弓姓在平武、青川、彭州聚居的历史,也有了答案。班辈排行
  曾经,我国民间对人名的编排,历来就有严格的规矩,属于家族之法守,难以逾越。班辈排行是指,在给家族新成员取名时,在姓之后的第一个名“字”,必须分别使用适合于其辈分划分的专用字,第三个字则不予规定。这种排行不仅是个名称,还是在家族中辈分及地位的象征。
  四川弓氏家族的班辈排行由五言四句 20 个字组成:光耀明继永,恩成集德先,祖贻崇学道,守训廼心传。弓明虞所寻找到的这份《弓氏族谱》,是一位耀字辈的长辈所手书的,名叫弓耀鼎。
  《弓氏族谱》中写道:“经数代后裔繁衍,各名派难以从同,特邀阖族商议,既以政字为派首,二十字作贞,二十辈轮流,以后世子孙之法守。” “二十字”的班辈排行,可供20代人使用,一个轮回可用四百年。
  向弓明虞提供族谱的弓永长,是永字辈的子孙,比弓明虞小两辈。越来越多的证据,让四川弓氏家族的族源有了明确的答案。
  对于家族历史的寻找,是姓氏文化的永恒主题。弓姓先祖们在四川扎根、繁衍,将异乡变成了地望。这段历史,值得细细去回忆。
庹姓可能源自古蜀度姓
  四川是稀有姓氏庹姓的一个聚集区,在四川蓬安等地广有分布,但姓氏来源却一直是众说纷纭。
姓氏源头:难辨来源
  庹姓被认为是古巴人后裔,散至各地后,大部分已定为汉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的庹姓被界定为土家族和苗族等。
  在常见的说法中,庹姓是古代賨人七姓之一“罗、朴、昝、鄂、度、夕、龚”中度姓演化而来的。賨人是在秦灭巴蜀前就居住在川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是当时东方的“斯巴达人”,以充当雇佣军、能征善战而闻名。
  上一期“四川百家姓”中,华西都市报介绍了昝、谯、税3个古蜀姓氏,其中昝姓就是和度姓并列的賨人七姓之一。除了昝、谯、税3个古蜀姓氏外,大多曾经辉煌的古蜀姓氏,在民族融合中和汉族姓氏融合,难辨来源。
  如果庹姓真的是从度姓演化过来的,那么,庹姓就是一支实在的巴蜀土著姓氏,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由于其来源至今未定,华西都市报并未在介绍古蜀姓氏时与昝、谯、税并列。但四川的庹姓读者认为,庹姓确实源自于古蜀的度姓,希望本报能够予以追踪报道。
  这里,华西都市报简单介绍一下庹姓来源的另两种传说。
传说一:源自田姓
  北宋时,有个叫田成满的人,从秦皇岛被封到成都当太守,住成都万花桥槐树脚。
  元朝时,田成满的后裔田熙被封为九永太司(大庸所)。明朝时,被朱元璋收编任原职,明洪武年间被明升暗降。
  田熙死后,其两子田龙、田虎在大庸袭父职。在宋家坪的横亭子修营盘时,挖得铁弓、铁箭,认为天意当为王,遂招兵买马,操兵练将。田虎护湘西慈利州土家族首领覃后王造反,对抗朝廷,举行起义。
  起义由武官将军田虎开弓射箭,连发3箭,箭箭射入皇宫殿,险穿皇帝咽喉。皇帝拿箭来看,箭上有田虎名字。朝廷调兵遣将剿杀覃后王,打了6年。覃后王终因兵微将寡被剿灭,朝廷通缉田虎为寇,诛灭九族。田虎被困大庸仙人溪芭茅山,粮尽弹绝,无援势穷,自刎就义。朝廷派员在大庸莫家岗挖田氏祖坟,挖了飞堂垭、樟木垭、女儿垭,称为三断其脉。
  田虎有四子,叫田宗朝、田宗官、田宗宰、田宗相。田虎就义后,四子相继逃难。其中,田宗朝、田宗相化装在大庸澧水放木排。一天,二人在河里拖木料,搜查田氏的差兵在河边问放排人姓什么?木排上有人对田氏兄弟说:“别管他们的,只管我们拖。”因水响听不清,差兵误听姓拖,又问道:“你们姓拖?拖字怎么写的?”
  田宗朝和木排上那人就仿形造字(头带斗笠,背披蓑衣,排上二十人,人人手拿竹篙,竹篙上刻有量水深的尺寸),造出庹字,即广字头,廿字腰,尺字脚。
  湖南大庸田姓后人以庹为姓,该传说可信度相对较低。
传说二:源自官职
  庹是中国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约合五尺。古代有掌度量衡的官员,其后以官职为姓,为度氏,后部分因故改庹氏。
  庹姓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庹姓家族为土家族(古巴人后嗣)无疑。
  如今,庹姓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河南、陕西等省。据考证,这些地方的庹姓,大都迁徙自四川。庹守珍、庹守珠,明洪武二年奉朝廷之命,自四川到湘西北征蛮,后定居于湘西,家族后裔散居各县,成为慈利、澧县等地庹姓始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