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康姓族人 从河南走向世界

康姓族人 从河南走向世界
  

      康氏族人最早在河南北部繁衍生息,后来,足迹遍布全国。

  在其迁徙发展中,曾有政府专门设县安置康氏族人;在一些康氏族人聚集处,其风头一时无二,享誉全国。 

康姓,从河南走向全国
  卫国建国后,曾数次迁都。从朝歌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东),又到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再到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康氏族人早期的发展繁衍,主要在现在的河南省北部一带。不过,发展到现在,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康姓人足迹。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将康姓列为中国第75大姓,康姓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8%。
  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报道,新的《百家姓》中康姓列第92位。
  著名姓氏研究专家谢钧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大陆,康姓人分布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居多,这5省康姓人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的63%。
  目前,康姓在台湾姓氏中排名第79位。近代,一些康姓人走出国门,迁居海外,不断开拓新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

政府特设县 安置康氏族人
  康氏族人中,有一支是在汉代由康居国人来中国留居形成的。
  据宋人邓明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这一支康氏族人,初居河西(即现在的甘肃、青海二省黄河以西的区域),到晋代,因战乱不息,迁往现今的陕西蓝田附近,后逐渐向东南迁徙。这支康氏族人中的康穆,初仕后秦,为河南尹,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间率乡族3000余家迁入襄阳(今属湖北)之岘南。
  南朝宋政府特设华山郡蓝田县,用来安置这支康氏族人,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
  这一支康氏族人,在南北朝初期的南迁中,规模相当大。迁徙3000多家,在当时的交通等条件下,过程中的艰难困阻可想而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支康氏族人也在向更广阔的地域发展。唐时,会稽康氏成为当地望族,北宋初,蔚州(治今河北蔚县)人康延泽从征入蜀,先为成都府都监,在四川定居;同时,康姓人还有迁至福建的。
  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等地陆续有康姓人渡海到了台湾。
名人  
  康孝女乳弟延嗣 时人称赞
  历史上,康姓人涌现出大批名人。如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和他的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等。
  康氏族人中,一名女子受到了人们的称赞,时称“康孝女”。
  据记载,康孝女,明时济源人,聪明贤淑,是独生女,深受父母喜爱。
  她长大后,选婿入赘家门,后见父亲年老而无子,母亲年纪也大了,便劝父亲纳妾生子,继承香火。
  母亲被女儿打动,为丈夫选了个小妾,后来小妾果然生了一个儿子。不过,新生儿的母亲却没有奶水。巧的是,康孝女生了一个女儿。
  康孝女见幼弟没有奶水吃,就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弟弟,让母亲和父亲的小妾非常感动。
  后来,她的丈夫去世,康孝女坚守贞节,不再另嫁。当时的人对她称赞有加。
说说淇县
  淇县,古称朝歌
  多个姓氏的寻根热土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在《解读朝歌》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一直到春秋战国,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朝歌相关,“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文化,往往绕不过朝歌。”
  鹤壁学者燕昭安认为,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多从殷商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定型、普及,朝歌恰恰在这个时期地位显赫。
  作为康姓主脉的发源地,2012年,淇县曾迎来数百康姓族人寻根问祖。而除了康姓人,国内的林姓、石姓人等也来到这里寻根。
  1999年,韩国氏族总联合会代表团30余人,专程到淇县访问,此后,又分别在2000年、2002年、2006年组团到淇县。
  在淇县,还流传着一些关于朝歌的典故。
  话说,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路、宰予等人驾车出游时,一天天色已晚,正想找地方住下,见前方有一城邑。
  大伙儿商量着,要不就住在这里吧。颜回一看,这个地方可以啊,还有丝竹音乐声。一问才知道,这是朝歌城。
  闻听此地是朝歌,颜回急命车夫催马快跑,此地不宜久留,还让其他弟子捂住眼睛,不视“凶地”。
  被孔子批“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不信邪,不肯掩目,被子路发现,一脚将宰予从车上踹了下去。这就是“弟子掩目”的故事。无独有偶,一些典籍中还记载着“墨子回车”这么一件事儿。
  说是墨子乘马车到各国游说,途经朝歌,墨子一听是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糜乐”、“郑卫之声”的地方,遂大惊失色,赶紧命令掉转车头绕道而行。
  “墨子回车”典故出于《水经注》,意为讽刺那些迂腐文人缺乏文采、故作姿态。
  一些学者认为,墨子作为当时的思想家,在现在看来有时也有些迂腐。纣王虽然无道,但朝歌和民间音乐又何罪之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