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

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
  

    宁化县城西一处僻静的房间里,邱志强和巫松根在忙着手上的刻字活,几盘备用的木活字一个个排在木盘里,每行用竹片隔开,井然有序,橱柜中摆放的 《兰亭集序》木活字工艺品夺人眼球,夕阳从窗口探进,为这间清冷的临时作坊平添了些许阳光。
  他们正在雕刻着一个个木活字。邱志强是巫松根的师傅,师徒俩是目前宁化县惟一还在从事木活字印刷的匠人。
  今年34岁的邱志强随父亲学习木活字技艺已有19个年头,传到他是第四代了,现用的“文林堂”堂号有100多年的历史,家里存有木活字近10万枚。
  “父亲曾带过20多个徒弟,后来都因种种原因离开或转行,自己带过的5个徒弟也没能坚持下来。由于缺少生意,徒弟们纷纷转行,传了四代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很可能在我手上失传。”邱志强有些伤感。
族谱是“绝活”传承的唯一载体
  “近20多年来,宁化木活字之所以得到传承基本上是依赖修订姓氏族谱。1988年至1995年是宁化编印族谱的鼎盛时期,包括宁化周边的清流、 明溪、长汀等地也有人到处请艺匠为自己的姓氏修族谱。”邱志强说,父亲邱炉明赶上了这段好时光,改革开放后,宁化各姓氏如雨后春笋,父亲带了20多个徒弟 分三路 “出击”,在宁化的曹坊、治平及周边的长汀、连城一带从事 “谱活”,他家也因此赚了点钱。
  “不过,至1996年,宁化大规模的族谱修订已完成。由于每次修族谱的时间跨度基本上是在三四十年左右。所以,1996年至今,木活字印刷在当地基本没有什么手艺活可做了。”邱志强说。
  按照修族谱跨越的年份推算,至少要2020年以后才会出现下一个修订族谱的繁荣期。这一精湛的手工技艺在宁化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环境,逐渐走向衰落。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像邱志强这样的 “谱师”目前在宁化仅有4人,年纪最大的已60多岁。虽然有 “印心堂”、 “衍冀堂”、 “文齐堂”等自己的堂号,其他堂号的匠人虽技艺在身却已不再从事这项工作,只有 “文林堂”的邱志强师徒俩在苦苦支撑着这项延续了700多年的 “绝活”。

贷款5万元为“绝活”另谋新路
  没有族谱修了,怎么办?邱志强在苦苦思索着。
  去年的农历三月十九,邱志强在宁化的曹坊乡双石村开刷夏氏族谱,历时11个月零20天,10箱、110本夏氏族谱修订并印刷完成。“这是我目前最后的一单谱事,至今还没接到一宗谱活。我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让家藏的10万多枚木活字成为废品吧。”
  他不顾父亲及妻子等家人的反对,毅然贷款5万元寻找新的出路。“我现在选择的是二个路径:一是寺庙庵堂中还有此经本要念,木活字印刷的经本耐 用,看看有没有市场;二是制作木活字工艺品及木活字印刷品,试着打开这一市场空间。这些虽然心中无数,但权且作为一种尝试吧。”邱志强的话语中透着坚毅和 果敢。从去年10月至今年的4月,邱志强在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先后参加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 会、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等会展,所展出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木活字工艺品及印刷品有着浓郁的客家特色,展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说,去年花了 近半年时间刻制的《滕王阁序》木活字工艺品,今年3月被厦门一位老板买走,卖了2.3万元。“这是我卖的第一件木活字工艺品,说明还有一点市场,也坚定了 我贷款的信心。我年轻还能干上几十年,我要培养我的孩子接班,要让‘文林堂’延续下去。”邱志强说。
留住“绝活”多方给力
  去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机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三明市政府公布了第三批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有4项,宁化县文化馆申报的宁化木活字印刷术名列其中,这一切为 “绝活”的传承带来了希望。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虽然宁化木活字眼下有转向工艺品制作的趋向,但量小且市场空间小,难成气候。况且木活字印刷不仅是个技术活,也很枯燥累人,加之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钻研这一传统技艺,没有实际利益,很难真正维持下去。因此后继乏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宁化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典籍和史料都非常丰富,为了让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不失传,宁化县文体广电出版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 诸如成立以木活字印刷从业人员组成的宁化活字印刷协会,建立木活字及印刷术建立展示馆、选拔木活字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传承人学徒授艺,举办木活字 印刷技艺学习班等等;还可以编辑出版 《宁化木活字印刷》介绍传统技艺,并用木活字印刷技艺出版一批古籍等等,总之,深入挖掘木活字的文化内涵,使其以独特的魅力得以传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