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孙、戚、文同出戚城 濮阳姓氏文化博大精深

孙、戚、文同出戚城 濮阳姓氏文化博大精深
  

   濮阳戚城故城为中华孙氏、戚氏与文氏的发祥地。认真研究戚城故城的寻根文物价值,对于丰富河南的寻根文物资源,对于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对于河南省及濮阳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孙氏起源
  春秋卫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八弟康叔,此人名叫姬封。西周建立初期,姬封被封在康国(近河南禹县),因而世称康叔。周灭商后,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儿子武耿封在殷都(今河南安阳),让他统治其遗民。为了监督武庚,周武王将弟弟管叔、蔡叔封在武庚的周围。两年后,武王去世,其子成王诵即位。由于成王年幼,暂由叔父周公旦摄政。在这样的条件下,武庚联合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共同叛周。周公率军东征,削平叛乱,把殷民七族和殷都周围地区封给了康叔,由此创立卫国。戚城系周代卫国重要城邑,春秋时期诸侯曾在此七次会盟。
  《元和姓纂》是唐代太常博士林宝于元和七年(812年)奉唐宪宗之命编纂的一部姓氏专著。原书明初不幸丢失。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据该书“孙氏条”记载,孙姓为“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玄孙良夫生林父,林父生嘉。”由此看来,直到唐代晚期,官方的权威姓氏著作依然把卫国康叔及其后人卫武公、孙仲乙、孙良夫、孙林父等人,视作全国孙姓人的共同先祖。
  在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中提到“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皆卫姬姓也。”又如《左传·成公十四年》疏引《世本》说:“孙氏出于卫武公,至林父八世。”《世本》为战国史官所撰写,其中详细记载了战国以前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和都邑等,是《史记》的一个主要取材来源,最具权威性,也最为可信。《世本》的记载标明:孙姓起源于周代卫国,其始祖是卫武公等人;濮阳戚城是中国孙氏真正的发祥地。
戚姓源流
  戚姓出自姬姓源流单纯,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戚姓得姓始祖为孙林父。《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
  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现在河南省濮阳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追溯起来,戚姓也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扫平倭寇。元朝灭亡后,对明朝构成重大威胁的是蒙古鞑子(明初反元时,一般蔑称蒙古族叫蒙古鞑子。同时之后,这也成为了其他游牧民族的代称,鞑虏一词由“鞑子”而来),当时朝廷认为蒙古骑兵比东南倭寇威胁更大。戚继光从东南抗倭到北镇蓟州,上司胡宗宪、谭纶、刘应节、梁梦龙,以及执政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对他的工作都比较支持。尤其是张居正,常把那些作对的官员调开,甚至免除职务,所以戚继光能久镇北边,发挥所长。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病死,反对派群起攻击,戚继光也受到牵连。十一年(1583),戚继光被调往广东。 十三年(1585),戚继光被朝廷罢免官职,回到家乡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88年1月5日),戚继光突然发病,与世长辞。其带领的军队因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被称为“戚家军”。
文姓的一支根在戚城
  文姓起源一说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是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初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又迁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后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前209年,为秦所灭。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有个将军叫孙文子,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称文氏,是为河南文氏。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抗元英雄,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文天祥,可谓是文氏杰出代表,《过零丁洋》、《正气歌》的千古绝唱万代传颂。他生于南宋末年,正是蒙古大军外侵进攻之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看到的是外族入侵、生灵涂炭的凄惨景象,因此在他年幼的心灵中便滋生了爱国抗元的决心。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终难抵挡来势凶猛的元军。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宋端宗在临安投降,文天祥被俘。敌人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当时已是状元的文天祥不为所动。后来文天祥在元军挟持其去北方之时找机会跑,并回东南沿海组织力量坚持抗元一度北征,终因寡不敌众再次被俘。元军使用惯用伎俩逼其就范,文天祥内心始终岿然不动,元军看这些对文天祥产生不了任何作用,便将其杀害。面对元军的残忍行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这是他对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激励,同时也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
  出生在清朝末年,文天祥的22世孙文振之,曾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前后与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人均有交往。1905年,由清朝末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组织集合而成的“中国革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走狗清王朝封建统治,把斗争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并为之奋斗不已,这与文天祥坚持抗元斗争,戚继光抗倭抵御蒙古外族入侵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谓一脉相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光大的经典。三个姓氏的杰出代表,其姓氏起源均与戚城有关,这又堪称中华姓氏文化的奇葩。
  此外,濮阳还是张姓和林姓的发源地,与其它许多姓氏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不断积极打造濮阳姓氏文化品牌,并成立了孙氏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推动实质性海外交流合作项目开展,成为濮阳市根亲文化的一张精彩“名片”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