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何韩本一家 族人内敛谦恭

何韩本一家 族人内敛谦恭
  

      在中华姓氏的大家族中,何氏的起源是最具喜剧性的一个,是“韩”音的讹传,被误读为“何”。这一说法,被记载在自唐代以后所有的姓氏文献中。何氏宗亲没有主支之分,更没有嫡庶之别,追寻何氏的起源,多为改姓。如果把出自韩姓一支作为今天何氏的主流,那么,今天的安徽庐江应该是天下何氏宗亲的祖根地。
  在过去的两千年间,何氏宗亲内敛谦恭的宗族特征一直延续,何氏一直恪守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把“忠孝仁义”作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敦亲睦族、扶危济困、体恤贫弱、关心孤寡的作为,在各地的族谱中比比皆是。
“韩”怎样被误读为“何”?
  历代姓氏书中,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文献,也都采用了这种说法。不管是何氏宗亲还是姓氏学者,也大都认可这种观点。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那么“韩氏”是怎样被读成“何氏”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
  西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世称“韩武子”,但这时候,他并不姓韩。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韩武子的三世孙韩厥,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才是韩姓始祖、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继承韩国的衣钵之后,势力日渐壮大。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韩厥与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此后,又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打败了知氏。韩厥在位之时,韩国的力量达到鼎盛,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
  公元前230年,韩国内部严仲子与相国侠累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而此时的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也就在这一年,秦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随着历史的变迁,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久而久之,岁月流逝,民众就逐渐把“韩”读成了“何”。
  今天,何氏的海外宗亲大都将安徽庐江作为祖根地,并将何瑊作为这支宗亲的始祖.
  据《浈阳水木记》载,何瑊,原名韩瑊,韩国后期贵族,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韩王不一致而退隐。秦灭韩国后,韩瑊流落至庐江。
  后来秦始皇出游时被刺客袭击,怀疑是六国公子所为,便通令全国暗访六国,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国一官员在查到韩瑊的船时,适逢天气寒冷,韩瑊指水说:“这就是我的姓”。意以水寒喻韩。官员没明白,以为是指“河”为姓。官员走后,韩瑊才听说秦国在密查六国后人,不禁长叹:上天保佑,我们幸免杀身之祸,都是拜“何”字之赐,遂以“何”为姓。韩瑊遂定居庐江,葬于庐江。
  2000年,安徽庐江修建了何氏始祖陵园,此陵园的修建成为凝聚天下何氏的纽带。当年11月28日,海内外62个何氏宗亲代表团先后到达庐江祭祖。自此之后,来自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何氏宗亲,每年都有人不远万来前去谒祖寻根。
  姓源众多先祖曾救“赵氏孤儿”
  不管是何氏宗亲还是学者,大都认为出自韩姓的这支何氏是主流,但它并非全部。
  早在帝尧时代就有关于何氏的记载。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宋代姓氏书中的这个故事尽管荒谬,但也是最早的有关何氏先人的记载。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姓氏的人改姓“何”。《汉书·五行志》中曾记述,西汉时有个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氏一支。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
  清末,到香港发展的荷兰裔人何仕文将Bosman汉化为何姓,Bosman的粤语发音是“何仕文”,也有人猜测说何仕文为表明他来自荷兰,所以其汉化的姓氏为“何”与荷兰的“荷”同音。
  众多的姓源构成了今天何氏庞大的家族,宗亲遍及世界各地。如果将这多种起源看成一个大家族,那么,家族中最值的得自豪的先祖便是营救赵氏孤儿的英雄韩厥。
  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杀。晋灵公是个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反遭晋灵公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将其杀死。不得已,赵盾逃往外地,但他考虑到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9月,赵盾的同族兄弟、将军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赵盾弑其国君”。10年后,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便以弑君首犯的子孙为由要杀了赵朔。韩厥为正义所使,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只好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露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不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灭族之难后,保全了后嗣。
  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作对的。韩厥乘机讲诉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此时的晋景公也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便大发慈悲,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宗族变迁从重视小家到兼顾大家
  在历史上,何氏宗亲最大的特点就是内敛谦恭、保守,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受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影响,何氏宗亲对家国的理解有了明显的变化。从“各扫门前雪”到民族大义,既是宗族特征的流露,也是民族思想变化的体现。
  “三高世泽,四部家声”,这幅对联就是在赞扬何氏先祖高尚的情操。
  “三高世泽”说的是梁武帝时,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文韬武略,却不做官,归隐在天柱凤凰山下,创立何氏书院,设馆授徒。后来,他们把书院捐给宝志禅师开山建寺,后人景仰何氏三兄弟高风亮节,称“何氏三高”,并建三高门、三高书院,用来纪念何氏三兄弟。
  “四部家声”下联说的是东汉大学问家何休,他精研古今诸经,前后花费了整整17年的功夫,精研六经,成本了《春秋公羊解诂》等四部书,被后世称为”何氏文学“。
  对联中所提到了这几个人都是何氏宗亲的骄傲。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谋到官位或思想没有被统治阶级采用,水平再高,也只能成为教育后世的榜样,不能让这个家族扬名。宁肯隐居山林,也不在朝堂走动,何氏先祖的这种谦恭与保守,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影响了整个家族。
  寻根敬祖、修撰谱牒,成为何姓人生命韧性的动力之所在。早在明清时期,飘泊海外的何氏先人就不惧路途的遥远,回到故乡抄写族谱,捧回祖先神位,设坛奉礼,以厝置他们漂荡无依的心灵。
  何氏宗亲的族谱一般情况是不向外人宣示的,对待族谱的心态表现出极强的内向性和保守性。《何氏家乘》中《祖训》篇有“五不欺之说:居家不欺亲,仕不欺君,仰不欺天,俯不欺人,幽不欺鬼神”。《崧里何氏宗谱》在《传家训铭》里对族中男性作出了“五不容失一”的家规,首要一条是孝敬父母,纪念先人“不得有稍差”。《球山义门何氏宗谱》中有“百行孝为先”的说法。庐江堂《何氏族谱》规定了对“忤逆不孝”之子孙实行惩戒的条款:鸟尚反哺,羊犹跪乳,“对亲有岔戾之容,唐突之语,即为忤遂。该房长自应以家法责治。”
  此外,诸如忠君爱国、敦亲睦族、扶危济困、体恤贫弱、关心孤寡等忠孝仁义思想,都是何姓人的共识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内容在何氏族谱中比比皆是。这些规定,旨在向后世子孙灌输儒家思想,做事先从修身、齐家开始,从门庭小家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何姓在思想观念上不再仅仅只顾小家,而是把自己置于整个社会之中,开始从只顾门族家庭到崇尚民族大义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浙江奉化撰修的《计然村何氏谱》,修撰者的目光与古代相比,已远不是一家一族的“门户之见”。是谱在《何氏源流考》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古时吹律定姓,凡数千年来庚续演进于世宙者,皆黄帝子孙”。他们没有把本姓的族众划定在自家的圈子之中,而是以高远的眼光、博大的胸怀,把何氏家族从传统的束缚局限中解脱出来,融人炎黄华夏的历史长河之中,与国家民族共荣辱。
  《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认为,当下,世界潮流趋于大同,政治之道在于民主立宪,而民主立宪注重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应该自“族治”开始,而族治首先要规修族谱。谱序称,何氏大同谱狭义言之是为了敬宗收族,广义论之则是为了合群进化,以期天下一统。
  1933年,何绍庄在《南海烟桥何氏家谱》序中说:“谱系之重要在于社会道德不容滑坠。针对当时世风浅薄,人心不古的社会现实,恐年轻族人陷溺益深,将不知一家一族为何物,不知一己一身何所出”。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力倡修撰家族谱牒,教育青年,告知来者,以此来改造社会风气。
  世人所能见到的何姓族谱规模最大,体例相对完备的要数20世纪20年代修撰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了。其中,记载了中国11个省市、152支何氏宗系的谱牒世系及相关内容。
  上海图书馆藏有135种何氏族谱。国家图书馆以及四川、河南、陕西的有关部门及个人也都收藏了不少何姓的谱牒文献。今天我们所能见到大多以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最多。
  目前所知,海外尚有收存的何姓清朝与民国时期的族谱大约183种之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