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张自忠孙儿孙媳东山草堂祭祖父

张自忠孙儿孙媳东山草堂祭祖父
  

    18日,城区东山烈士陵园东山草堂内,张自忠的二孙张庆安、五孙张庆范及两位孙媳,缓步走向张自忠将军纪念碑,深深鞠躬。82岁的张庆安站在祖父的纪念碑前,数度哽咽:“祖父的灵柩经过宜昌时,10万群众自发相送。直到今天,我们全家都对这座英雄的城市怀有深深敬意。” 本报记者王康明 摄
  18日,城区东山烈士陵园东山草堂内,草木葱茏,幽深静谧。下午3时许,四位神情肃穆的老人缓步走向张自忠将军纪念碑,深深鞠躬。
  这四位老人分别是张自忠的二孙张庆安、五孙张庆范及两位孙媳。82岁的张庆安站在祖父的纪念碑前,数度哽咽:“祖父的灵柩经过宜昌时,10万群众自发相送。直到今天,我们全家都对这座英雄的城市怀有深深敬意。”
  在东山草堂浓密的树荫下,张庆安向记者细述这些年来,他们全家与宜昌的不解情缘。
  当年,张庆安随姑姑张廉云从重庆前往上海。姑侄乘船途经宜昌时,曾短暂停留,“因为祖父当年是为保卫宜昌而牺牲的,所以我们专程下船看看这座城市。”
  那一年张庆安13岁,在他的记忆里,宜昌是座江边小城,热闹、温馨,很有“家”的味道。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庆安定居上海,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此次是他69年后,第二次来宜昌,“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祖父殉国75周年。我们来宜昌祭奠祖父,有着特别的意义。”
忆祖父
  家训共有三句话“莫忘七七,莫忘五一六”
  张自忠殉国时,张庆安年仅7岁。对祖父,他只有一些模糊的记忆。“在我的印象中,祖父很少回家。偶尔在家时,也很有威严。不过他对我们几个孙子倒很和蔼,会带着我在院子里玩一阵子。”张庆安说,祖父牺牲后,家里每周日上午都会诵读“家训”。全家人面对张自忠的遗像,诵读家训,并默思十分钟。家训共有三句话,“祖祖孙孙莫忘七七。祖祖孙孙莫忘五一六。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伴随着这个仪式,张庆安慢慢长大,也开始慢慢理解祖父的精神。
  张庆安的名字也与抗战有着紧密联系,小名“喜峰”是因其幼年时,祖父正在进行“长城抗战”,与日军在喜峰口生死搏杀,后祖父平安归来,家人又将他命名为“庆安”。
  张庆安告诉记者,祖父是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最高将领,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好朋友。枣宜会战期间,张自忠率领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与日军正面交火时,时任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书记的李先念也指挥着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与其前后呼应。
  1940年,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湖北,要求采访张自忠和李先念,经张自忠同意,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派车将史沫特莱安全地送到了抗日游击区。
说宜昌
  一别已是69年“来宜祭祖父,有特别意义”
  “这是我第二次来宜昌。上一次是1946年,当时我还是个孩子。”采访中,张庆安拿出了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当时的二马路。
  “一别69年,感觉宜昌变化太大,发展太快,但我内心对宜昌的那份感情,依然没变。”张庆安说,1940年5月,祖父的灵柩运抵宜昌,宜昌人民从杨岔路一路护送灵柩至“东山草堂”。公祭3天后,又护送灵柩至二马路码头上船,运往战时陪都重庆安葬。“当时,敌机就在上空盘旋,宜昌人民却无一人退缩,这份慷慨之气,感人至深。”“在我们家族里,我来宜昌的次数算是比较少的。”张庆安说,这些年来,家族10余人曾多次来宜昌,尤其是2003年东山草堂重建后,张家的后人曾数次来到宜昌拜祭张自忠。
  市档案局原局长、宜昌抗战历史研究专家孙维玉向记者出示了一份他整理的“张自忠亲属来宜拜祭记载表”。在这张表中,张自忠的后人中来宜次数最多的,是其女儿张廉云。从1946年到2006年,张廉云曾8次来宜拜祭父亲。“老人已经93岁高龄了,实在承受不了长途跋涉,不然,她这次一定会来。”孙维玉说。
  张自忠的7位嫡孙虽遍布在海内外,但都来过宜昌拜祭祖父。长孙张庆宜和二孙张庆安均是2次来宜,三孙张庆隆5次来宜,四孙张纪祖1次来宜,五孙张庆范3次来宜,六孙张庆成4次来宜,七孙张庆新3次来宜。
延伸阅读
  张自忠 (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1940年5月,侵华日军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宜昌作战”。张自忠战死沙场,牺牲在宜城十里长山,是抗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当年,张将军灵柩运抵宜昌,宜昌10万人民不顾敌机在上空盘旋,护送灵柩至“东山草堂”,公祭3天,而后又护送灵柩至长江码头,登轮运往重庆安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