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左步村的"飞来石"飞来此处"企"得稳

左步村的
  

 

    名声在外的左步村,并不仅仅以人文历史见长,自然风光也颇为引人入胜,后山上的一块巨石,就因其形状奇特、来历传奇而闻名遐迩,成为该村的“镇村之石”。谁也不知道这块神奇的石头来自何方,看它现在站得稳稳当当的,村里老人尊称为“企石”,前来赏玩的观光客则戏称为“飞来石”。和这块天外飞石一样,左步村的先祖们也是来自外乡,然后稳稳地扎根于此处,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近日,记者在左步村老人孙燕谋的带领下,过村口、入祠堂,一路寻幽探胜,爬上后山一探“企石”的真貌,并听他讲起了有关企石和这个村庄的种种动人传说。系列报道之七。

孙英德曾为修建古庙捐款
    左步村涌现出了阮玲玉、方成等一大批名人,可中国最早的民间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企业——上海“发昌”号的创始人之一孙英德,却一直鲜为人关注,关于他的资料甚少,这次我们再访左步,从谋叔那获悉了一些宝贵的信息。
    在谋叔的家中,他拿出两份珍贵的族谱给我们看,一份是道光年间的,一份是光绪年间的,后面那份孙英德的名字赫然在列。谋叔介绍说,孙英德生于光绪年间,具体为1835年,至今已176岁了,他共生有6个子女,只有3个存活下来了。“孙英德和我同宗不同房,他属长房,我属四房。”谋叔说,左步孙氏是从东莞迁来的,从明朝至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出了不少人才,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机器企业“第一人”的孙英德便是其中一个。
    为了拿出更清晰的佐证,谋叔带我们到了孙氏大宗祠,祠堂一侧放着两块碑石,他打来水清洗掉蒙在碑上的灰尘,两块黑麻石上面以工整的楷书印刻着《康公真君古庙碑记》,上海乡亲捐款名录第一位的便是孙英德:“捐工金银五大员 。”谋叔告诉我们,他曾从父辈那里听闻,孙英德一家很早便离开乡下,出外谋生。其后代之后留在上海。他们家辈份很高,家境优越。有意思的是,村里出外谋生的孙氏乡亲中,绝大多数都是从事机械工业。
    如今,左步村中仍生活着孙英德的后人——一位名叫孙日成的老人,可惜的是,我们到访的那天,孙日成有事外出了,我们错过了和他细谈的机会。

“企石”前香火连绵
    这次前来寻访的重头戏是为了一睹那块巨石的风采。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了数分钟,谋叔提醒说:“停车,快到了。”推开车门,触目而来的是满眼的绿,漫山绿树环绕着几口水塘,树影倒映在盈盈水面,成就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一泓碧水。成群的鸭子在水塘里撒着欢,给这沉静的风景增添了几许生趣。
    “这里开发一下,是个不错的观光点啊,给村里老人们来散散步也不错。”我们一边为面前的美景而惊叹,一边沿着山路前行。走到半山腰,一块巨大的石头赫然出现在面前,足足有5米多高,形似鸡心,十分平滑,从正面看来犹如一面明镜,耸立在绿树之中显得十分气派。“这块石头好大啊!”我们放快脚步奔向了石头,不禁为造物主的神奇而感叹。
    谋叔笑着告诉我们:“这块石头不仅大,还很神奇呢。”相传此石每一百年从坡下朝坡上翻转一次,至清末,此石又翻了一次,将原来朝向东莞的方位转向朝左步的方位。当时,有人为此到天后庙扶乩以定吉凶,得乩文如下:“ 速速行,速速行,史册有标名。海外去,结同盟。”按乩文内容,指的显然是孙中山。此传说虽虚渺,不足为凭,但民间传说本身,却反映了人心的向背以及左步孙氏与孙中山的不寻常关系。
    谋叔走到石头上方数米处,指着那一块长满了绿树的地告诉我们,那里原本是石头的所在,1993年,“企石”突然下滑数米,并且在翻滚中掉了一头,离左步更近了。那天正好下着倾盆大雨,村民认为冥冥中自有天意,从那以后加重了对“企石”的敬意,认为此石和祥瑞有关。因此有民谣道:“企石山,山企石。风雨吹不倒,千年立不翻,远看似铜镜,祥光照人间。”
    走近一看,这块石头前方还设有一个祭台,前面插满了香。原来,村人认为此石为神石,所以常来瞻仰、祭祀,谋叔介绍说:“每年重阳节的时候,都有很多年轻人到山上来烧烤、上香,还有人在这过夜,企石前的香火从来就没有断过。”
    作为左步村的大姓之一,孙姓始祖于明代洪武初叶,自东莞上沙来此定居,他们因地制宜,辟荒滩为良田,克勤克俭,置宅置庄,迄今已600余年历史,子孙繁衍二十余代。正如谋叔在诗中所写的那样,“去国乡愁情更怯,归家几度梦犹牵”,惯于在外闯荡的左步村人比如孙英德,就像这块“企石”一样,历经沧桑,几度风雨,他们的心仍向着故土,他们的根仍然扎牢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息。

七旬村叟写下《安乐居颂》  
    汽车飞驰在去往左步村的公路上,将两边的农田、绿树拉扯成一片绿油油的长缎子,令人顿时产生“如在画中行”的错觉。村口的细叶榕连绵一片,仿佛与阴暗的天色连成一片,顽皮的孩童攀树而上,不一会便消失在绿色之中。
    70多岁的谋叔虽然不太会讲普通话,说起村子的变迁却头头是道,如同一部“活字典”。在他家会合后,我们踏上了寻访之路。路过一间祠堂时,几位老人正在里面打麻将,有人认出我们这些常客后,热情地打起了招呼。作别他们后,谋叔不禁感叹说:“现在的老人家也就只有打打麻将了。”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的左步村特别热闹,每个月都有类似“请神”、“送神”之类的民俗活动,一到重要节日,煎堆、粉果的香味就飘满了整个村庄。如今,那样的记忆已再难复制。
    一路走在古树、青瓦、白墙的浮光掠影里,我们嗅到了浓浓古韵,令人吃惊的是,不少老房子都空无一人。谋叔告诉我们,以前这些老房子都保养得很好,即使没有人住,邻居也会去打扫,现在的人自顾不暇,那些无人居住的老房子便渐渐荒废了。“房子要有人气才能保存得好啊。”对此,谋叔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惋惜。
    村头的老榕树旁,一面明黄的墙上写着一首诗,字迹挺秀,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诗云:“山环水抱左溪居,童稚欢娱叟粲然。白鹤舞停高处宿,青松劲擬老来坚……”经谋叔介绍,我们才知道,这诗原来是他2006年写的,在大家的称赞声中,谋叔表现得十分谦虚:“这字不是我写的,主要是字写得好看。”榕树底下,两位老人正挥着蒲扇在唠嗑,一派怡然自得,难怪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谋叔要挥笔写就《安乐居颂》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