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朱姓起源

智能WiFi
朱姓起源
  

    朱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排在第十三位,在江、浙、皖地区中最有影响。当今朱姓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是大约在1500余万。
朱的名义和图腾
    朱,原义是树,因树心呈红色,称为赤心木,属松柏一类。郭沫若的金文考证:朱为株之初文,本义与本、末同义。金文于“木”中作圆点以示其处,指事也。后来由点演变为一横。作二横意思是截去上下两端,而存其中段。
    远古时期,在河南准阳地区生长许多赤心木,生活于此处的氏族以赤心木为原始图腾,朱襄氏族是其中的一支。朱后来演变为株,春秋时期这个地区属于陈国,称株邑。推测邾字也是由朱字演化而来,在朱地建起了城堡,自然在朱字旁加邑而成。
朱姓的起源与演变

    朱姓起源主要有四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和子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伏羲氏是比黄帝还要早的时代,传说伏羲氏制定了姓和氏的定义和传递的规则。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朱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商朝初期,居住在河南灵宝东的曹阳的曹部落中分出一支,居于曹阳之西南的朱阳,称朱氏族。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
    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浙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出之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300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历史上朱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朱姓已普遍分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尤其在江苏南部兴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时由中原向西北的陕西挺进,至东汉末,朱姓的足迹已西达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赐国姓朱,这样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特别是明初向云南的进军和屯垦,西南地区的朱姓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朝末朱姓进入了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O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朱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朱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朱姓的郡望主要有:吴郡、沛国、河南、凤阳、丹阳、太康、钱塘、永成、义阳等九个。除了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朱姓堂号主要还有居敬、白鹿、折槛、紫阳、槐里、两仪、玉奇、明伦、婺源、新安、金陵等。
    “居敬’’和“白鹿”两堂号的来源出自宋朝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他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字教育原则。而“折槛"堂号源出汉朝槐里令朱云.当时好臣张禹霸朝欺民,深得皇上信赖,朱云犯颜直谏,奏本杀禹,这下触怒皇帝,在被推出午门砍头之时,死抱殿槛,仍面不改色历数张禹罪恶事实,大讲除奸臣保社稷之道理,直到发生武士在拉朱云时把殿槛折断,武士与朱云一起倒地时,皇帝才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所感动,并醒悟过来。后来处理了张禹,奖励了朱云,并且留下断残殿槛以提醒自己,也要求大臣向朱云学习,敢于向皇上提意见。   
楹联 重要的朱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负荆勤读;折槛旌忠。
       治推北海;歌遍南阳。
       鸾台表直;鹿洞垂规。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
       玉海千寻,探遍五经之秘;书楼万卷,博搜二酉之奇。
家训格言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其理学思想和教育原则同样反映在其家训思想上,《朱子训子帖》是由几封教育长子的家书合编而成,朱熹训子之道多合情理,为后世百家所效仿。在求学上主张多思、多记、多问。特别强调多记,“有疑用册子随手札记”,“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见好文字胜己者,则借来熟看,或传录而咨问之",并且强调“不拘长少,惟善是取”。朱熹要求儿子做人首先要谦虚,交友要慎重。他把朋友分作两类:益友和损友。应交朴实厚重、忠诚信用、能够指出自己过错的益友,疏远那类谄谀轻薄、傲慢放荡、诱人作恶的损友。如果自己志向卑下,情趣庸俗,又不能严格约束自己,就必然会疏远益友而亲近损友,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小人的圈子里。
家谱    目前在上海图书馆中收藏朱姓族谱329部,全国其他单位和美、日等国的图书管还收藏朱姓族谱766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总名人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O.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57%,排存第六位。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在历中的长河中表现得轰轰烈烈。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秦、汉、后梁、明等政权。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眦,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哲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戏曲、剧作家朱权、朱有墩,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化学工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
朱姓血型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4.4%,A型占29.3%,B型占27.7%,AB型占8.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