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看新闻资讯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如果有一天你在电影院里再也摘不下3D眼镜

如果有一天你在电影院里再也摘不下3D眼镜

  《阿凡达》在上映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它开启了电影行业关于3D的狂热。

   一开始是来自观众的狂热,毕竟那会儿新鲜事物总是洋气,而且体验的确不错。逐渐,片方和院线方也从这份狂热中察觉到了“有利可图”。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3D电影狂热地充斥大屏幕,动画片、惊悚片、魔幻现实大片、枪战片、动作片……无论是否真的需要或是真的呈现出3D效果,全都佩戴3D眼镜才可观看。对于本身就带着近视眼镜的笔者来说,架着两副眼镜观影的体验实在不好,有时甚至要被各种“辣眼睛”的五毛特效和劣质“伪3D”效果弄得头昏脑涨,简直想退票。

  “只有字幕是3D的呢!”

  “请问这部电影,哪一帧3D了?”

  看完一部3D电影,这样类似吐槽已经见怪不怪。反正现在电影市场现状就是,片方能“整”3D就绝对不会“整”2D,院线能播3D电影就绝对不会播2D电影。

  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3D效果?

  答案很简单,根源在于一个“利”字。

  据艺恩智库数据显示,3D电影的平均票价超出2D电影大约5元左右,《寒战2》在国内的平均票价为36.4元,而仅有2D版本的《老炮儿》平均票价为31.5元。数据显示,《寒战2》在国内已经超过1637万观影人次,如果按5元的票价差额来计算,3D转制相当于为《寒战2》多带来超过80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来自票房的诱惑正一步步把3D电影变为“急功近利”的代名词。有良心的片方可能还会认真考虑观众得视觉体验,真的用双机位拍“真”3D电影;有良心的院线会给影厅配置好的放映设备,在灯光、亮度上精益求精给观众带来叫好的观影体验。

  而残酷的现状却是,很大一部分片方直接选了一条更省事、赚钱更快的道路,用蹩脚的技术强行3D,很大一部分院线也用低廉的放映设备应付了事。

  观众真正担忧的是,以票房为导向的电影产业一旦为了钱变成“全员3D”,而不是题材类别、技术水平,放映质量等与观影体验息息相关的角度考量,作为普通观众的我们可能就再也摘不下3D眼镜,只能被动接受并无必要甚至劣质的的“视觉体验”。

  “逼真”不是电影的终极追求。其实,只有字幕或者镜头“逼真”的电影根本连追求都算不上。

相关新闻